岁末年初,海尔集团又不事张扬地收获一枚重量级奖项:第23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这个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最高奖,再次肯定了海尔在“中国制造2025”方面的实践和努力——“基于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互联工厂生态圈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中国家电制造业最高水平的海尔在最近几年的不懈探索,实际上是在试图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
面向未来世纪的工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早在1980年代中期,因为忧虑于失去制造优势,美国即开始资助和展开了一系列面向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研究。1991年,一份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名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这就是敏捷制造。
1993年,杰夫·萨瑟兰(Jeff Sutherland),曾经的战斗机飞行员、癌症中心研究员、软件公司CTO,创造性地提出了以“SCRUM”为核心的一套敏捷创新方法,并很快在许多行业应用收获奇效。此后,萨瑟兰专职做起了Scrum咨询公司总裁,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这套管理方法并拓展应用范畴。2017年,由其专著的《敏捷革命》一书即将在中国出版。
敏捷革命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就以往诸多管理改善方法而言,大多都是针对当前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的需要提出来的,是战术性的,主要着眼于维持和扩大现有市场份额,着眼于现有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改善。但敏捷制造不同,它更强调企业要适应变化、驾驭未来,不仅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而且能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去引导市场。
具有敏捷特征的企业是这样子的:具有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具有柔性生产能力;具有创新的管理能力;其信息系统对环境变化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
显然,这是一种适应21世纪网络化时代的先进制造思维。
海尔的互联工厂就具有鲜明的敏捷制造特征。它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对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进行颠覆。借助前期交互平台实现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并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全球资源,迅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原来为库存生产转变成为用户个性化而创造,让他们从“消费者”变成生产和消费合一的“产消者”。目前海尔已建成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8大互联工厂,完成了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并将用户、研发资源、供应商和创客整合到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中。
不仅如此,海尔还将互联工厂简化、软化、云化,推出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直接复制海尔互联工厂成果,减少试错成本,实现快速转型。同时,在平台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可快速匹配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全流程互联互通,更好把握终端用户需求,实现无缝化、透明化、可视化的最佳体验。此外,海尔还牵头成立了行业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以及全球首个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向整个行业输出制造的标准和模式。
正如凯文·凯利在新的未来预言之作《必然》一书所说:这个世界不断变化,“不仅仅意味着‘事物会变得不一样’,它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一旦我们发明了科学方法,就能立即创造出数以千计的神奇事物,而这是用其他方法所做不到的。”
这是一场带有鲜明敏捷革命色彩的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迭代,基于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互联工厂生态圈正如同变化之引擎,将驱动企业创新出更多更先进的产品。